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动科动医:“人人皆可为尧舜”

    发布时间:2020-10-31  作者:  浏览次数:

    编者按:至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永远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键要素和最活跃因子,这是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第十次党代会总结学校优良办学传统之一就是“人才强校”,将培育新时代“两邓一张”式领军人物被列为学校近期六大重点目标之一。肇端于此,学校即将在11月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梳理学校人才工作的基本做法、基本思路、基本经验,查摆弱项短板,凝聚共识,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人才方案。

    南湖新闻网即日起将陆续刊发【聚八方硕彦】系列文章,解剖15只左右的“全球视野、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引育并重,尊重个性、干事创业”的人才工作“小麻雀”,讲述各单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引育并重的做法体会,讲述一个个华农人在狮山校园安心生活、匠心育人、潜心治学的成长故事。本期推出动科动医学院的人才工作纪实,敬请关注。

    “甘当人梯育英才”

    相一良马,则万马奔腾;用一贤才,则群贤毕至。

    于动科动医学院,这样的“贤才”,就是以陈焕春院士为代表的学院育人、学术、科研的“头雁”方阵。

    “他早上总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做功课’,与团队成员讨论一个个实验环节或者实验路线,直到筛选出效果最好的疫苗菌株。团队成员围在他身边,一个个数据讨论、一字字推敲琢磨……”陈焕春院士团队成员这样描述他的勤勉与严谨。

    以陈焕春院士为中心,凝聚了金梅林、肖少波、曹胜波、周红波、赵凌、彭贵青、张安定、叶静等一批优秀的中坚力量和学术“精锐”。这个团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善于凝练不同科研方向、重视形成人才梯队、给团队成员压担子。

    这个人才队伍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陈焕春院士会把年轻人往前推,放到吃劲的岗位上锻炼,培养他们敢于挑战、勇于攻克科技前沿难题的能力胆魄,一代代年轻人不断进步,前赴后继,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大鱼前导,小鱼从游。在这样的人才理念引导下,动科动医的老、中、青三股力量聚合起来。早些年,赵俊龙教授把自己的博士指标让给申邦;而这几年,赵书红教授把团队的年轻人李新云、刘小磊等往前推。

    这些理念都是一脉相承的。动科动医学院党委书记刘兴斌说:“这一种前辈不为名、不为利,甘为人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年轻的动科动医人干事创业、建功立业。”

    而对于引进的人才,学院总是想办法“扶上马、送一程”。大到科研方向凝练、团队建设、条件支撑,小到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入托、生活难题,学院都时刻会跟进,尽力想办法帮助解决。

    人才的引育,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发挥关键作用。看准了的人才,班子有时候力排众议,迅速拍板,有时候“开小灶”给予特别关照。这过程中,“和人才交朋友”成了班子的重要工作方法,不单要了解人才的实际困难,还要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核心关切。

    晏向华教授从2006年留校任教以来,一段时间曾处于事业低谷,书记和院长分别找他谈心、聊天,下力气解决他的实验平台、住房等问题,让他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这也才有后面的“杰青”故事。他后来说,“凝炼关键科学问题、启动雪中送炭支持、营造安心工作环境”是他获得学院支持的三个重要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还专门选拔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老师担任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系主任、副系主任,让老师们插上“思政”的翅膀,更好凝聚起大家的奋斗热情。

    “不拘一格降人才”

    学院院长赵书红说:“完善评价体制,提供多元成长环境,支持人才个性化发展是学院探索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这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又能激励个性发展,让“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可能。

    在学院人事秘书丛萌介绍的一系列跟人才有关的制度当中,有一条“青年创新人才培植计划”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它的核心靶标是“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为目标,择优遴选35岁以下非博导、非教授青年教师指导博士研究生。”打破过去的范式,把科研的博士主力军直接安排给有创新能力但在不具备原有博导资格的青年教师直接指导,让博士成就青年教师、让青年教授引领博士,形成新型“学术共同体”。

    孙铝辉和谭臣便是这项制度的首批受益者。2018年5月,身为副教授的孙铝辉获得学院支持,在博士生赵玲、刘梦等共同努力下,课题组深入探究了微量元素硒及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揭示了不同硒源生物学效价差异性机制,在Journal of Nutrition上先后发表3篇代表性论文,而他本人也获批了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基金和霍英东基金支持。

    如何引育高层次人才?动科动医学院提出了“人才培育前置”。2019年1月18日,学院出台了RA(Research Associate)聘用实施细则。受聘者进入博士后岗位,但他们薪酬待遇更高,同时入站、出站考核标准也高。通过这一途径,学院储备了一批优秀青年英才。2018年通过这一计划引进的博士后彭忠专心研究,攀登科技高峰,已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美国执业兽医资格(DVM)一直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每年获得这项资格的中国人才也屈指可数。动科动医学院启动了国际接轨的“临床兽医培育计划”,从人才培养经费中“紧衣缩食”拿出部分资金定向支持该项人才计划。动物科学专业2016级本科生柴欣悦经过层层遴选入选该项目,并与学院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学院多次与美方协议高校联系、协商,克服多重困难帮助其完成了线上缴费。目前,柴欣悦已如期进入了DVM阶段的学习。

    在彭贵青教授看来,“以才引才,以才育才”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陆续引进了5位该领域的青年教师,并配备了充足的平台和自由的发展空间。这个团队青年人才得到快速成长,5人次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支持先后在Nature Genetics等杂志发表高水平成果……

    人才工作在不断创新和试水中焕然一新。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年来,没有一位优秀人才从动科动医流失。相反,一批批“杰青”“优青”“青拔”及其他优秀人才正慢慢流进人才“蓄水池”,蓄势待发……

    “人皆可为大英才”

    刘兴斌说:“不分在职与非在职,人人不可或缺、人人皆可成才,要让学院每个人、每个岗位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共同贡献力量建设动科动医这个‘大家庭’。”

    学院“阳光普照”工程是教职员工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学院专任教师,学院计划拨给每人专门的仪器设备购置经费,解决教师科研中购买仪器设备难的问题,有效落实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为让每个人在学院展示才华,学院特别加强了人才团队培育建设,其主旨在于:“人皆是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分类培育,协同综合,特色鲜明”。在此框架下,“标签人才”“技术大师”“服务能手”“管理精英”“科技研发”“教育教学团队”“科技服务团队”“人才引进和储备”等分别被列入培育计划。

    解决人才的发展问题和“出口”问题,才能让大家安居乐业。学院从多方面入手为教职工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帮助与支持。对于学术骨干,学院采取为其量身定做学术发展职业规划的措施,培养壮大专业领军人物队伍。对于职业发展受到限制,但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学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学院实行“院聘教授”制度,保证其在学院层面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学院鼓励其外出接受业务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也鼓励管理队伍中的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学院管理水平。

    早在2016年7月9日学院二届二次教代会便通过了“学院重要贡献奖励办法”,按照“抓住关键,表彰突贡;区别对待、分类奖励;个人集体、统筹兼顾”的原则,设立了科技类贡献奖、教学类贡献奖、社会服务类贡献奖、管理服务类贡献奖。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鼓励青年教师和人才把更多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工作上来,学院对教学工作量按1.5倍的系数增加绩效奖励。对此,基础兽医学系的刘华珍老师感受深刻,大量的课堂授课,让她体会到了学院对一线育人工作辛勤付出的积极肯定。

    “无问东西一家亲”

    团结,是动科动医学院人才文化的核心底色。“家文化”让学院逐渐变成一家亲的“幸福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

    今年4月16日,海外疫情呈蔓延之势。正在法国留学的王帅心急如焚,正当此时,他收到了来自动科动医学院的“爱心防疫包”。他打开一看,一次性医用口罩、FFP2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鞋套、防护帽一应俱全。这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也让他深深地被学院雪中送炭的专门安排所打动。

    向海外急需帮助的人才提供帮助,是疫情期间动科动医学院的关爱人才的“暖心行动”之一。王帅是正与学院洽谈、启动引进程序的老师之一,他没想到,还不是学院正式员工的他,但却得到来自学院的关怀,“感觉特别温暖”!

    不单如此,学院还辗转联络向英国、日本、比利时、丹麦等地人才逐一寄送了21批爱心包裹。而不久之后,王帅就和其他几位老师通过学院入职“快速通道”办理入职手续,正式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今年9月9日上午,动科动医学院为退休的毕丁仁、杨世锦老师举行荣休仪式。青年教师代表丁一、卢禧东向他们献上鲜花,对恩师表达诚挚的谢意。而同样的一幕,还在2年前出现过。那一次,罗伏根老师100岁生日,“最难的职业是老师,他要培养人,先要培养自己,学生的眼睛都看着你,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的话至今铭记在动科动医人心中。

    荣休是学院这几年倡导的荣誉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不是全部。“高岗教授聘任仪式”“教职工集体生日”“新入职教师座谈”……这些也逐渐成为“幸福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学院的“事业共同体”,还表现在公共平台的共建、共享与共治。为解决仪器“共享难”“维修难”“使用难”等问题,学院拿出部分经费专门设立公共仪器设备维修基金,并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设备操作以减少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仪器损坏,解决人才对仪器开放共享使用的后顾之忧。

    这样的氛围激励着学院每位同志。疫情期间,张庆德等老师一直坚守在保护学院动物实验材料一线,默默无闻却功不可没。在动科动医学院办公室主任常帅看来,“一家亲”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即便是其他聘用人员,学院同样为他们配发与其他教职工一样的福利,为他们安排体检,为他们创设考核发展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人才氛围中,科研助理杨慧把自己手上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不唯此,“做好日事日毕,争取日清日高”“实验室管理考核激励,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她还想出自己的“土办法”,立足自己岗位为学院贡献力量。

    如今,学院有170余名聘用制职工,他们有的数十年不离岗、不掉队,耕耘一线。“个人贡献学院、学院反哺个人,学院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大家有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常帅说。

    “让每一位教职员工感觉很舒服、很开心”,这一句话很简单,但却是“无问东西一家亲”的真实写照。

    诚如刘兴斌所言:“将心比心、不分彼此、无问东西,用真心、爱心、包容心俘获彼此的真情友谊、信任、支持和帮助,学院将继续努力营造和维护‘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良好氛围,把团结放在干事创业的首要位置并加以长期珍惜!”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朱正宁 吴义生)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网登录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1号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网登录第四综合楼

    邮箱:myoffice@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091

    邮政编码:430070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