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果重来,我仍然会做一名兽医,带着药具箱子,穿梭在天高地阔的乡村。”他如此说道。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孔雀西南飞”人才战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课题组院士专家、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家畜传染病学专家、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网登录教授陈焕春。近日,围绕动物传染病防控等话题,科技日报广西站站长、海南站站长江东洲与陈焕春院士展开了全方位对话。在此分享部分内容。
自小便与牲畜结下缘分
江东洲:在普通人眼里,您是一位顶尖科学家,始终战斗在动物病毒学研究前沿领域;在农民眼中,您是关心养殖户疾苦,能睡棚屋、下猪圈的“守护神”;在同事学生眼中,您是位温和敦厚的长者,是实验室最后关灯的那个人。您是如何将人生道路与动物疾病的研究紧紧拴在一起的?
陈焕春:我是土家族人,1953年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一个农民之家,家境贫寒,兄弟姊妹五个,我身为长子,从小就过了很多苦日子。现在回忆起童年往事,却都是温馨的记忆。我记忆里最深刻的画面,就是每天放学后,父母都会把我和弟弟妹妹们关在吊脚楼的阁楼上,然后搬走梯子,作业不写完就不准下楼。父母这样做,是因为父辈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长久以来深感没有文化的苦楚和烦恼,于是惟愿自己的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命运。
1972年,19岁的我被推荐上了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网登录畜牧兽医专业学习。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倍加珍惜,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976年,原本打算回老家基层兽医站工作的我被留校任教,并被分配到家畜外科学教研室。就在毕业后不久,我带学生到湖北天门实习,发现当地流行一种耕牛的腹泻病,导致许多耕牛死亡,农民无牛耕地,只得用人力来拉犁春耕。这样的场面,让我看了非常难过,由此萌发了从事家畜传染病研究的信念。
此后,我便转到微生物传染病教研室,积极参加猪血痢和口蹄疫等科研和教学,广泛地向武汉各相关医学微生物的教学科研单位前辈和同行们请教。通过虚心的学习和大量的科研与教学实践,对微生物学领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越来越发现这个领域的博大和高深,我决定找机会走出去接触世界最先进理论和技术。
1984年,我被教育部公派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学院医学微生物、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所留学,师从国际著名动物传染病学家、德国兽医学会20多年的资深主席Mayr教授。到了慕尼黑大学,我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语言问题。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每天上午在实验室工作,下午就去学德语。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我经常利用德国人喝咖啡的机会,请别人帮他念报纸上的文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出来,再对着报纸纠正练习。三个月后,顺利通过了慕尼黑大学的德语考试,开始攻读兽医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多篇备受关注的研究论文,还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建立牛冠状病毒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被欧洲国家许多实验室采用,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我赢得了导师的信任、德国人的尊敬,并换来了慕尼黑大学兽医专业的博士学位。Mayr教授想把我留在研究所工作,我向导师表达了自己希望回国发展、为祖国动物传染病防治做贡献的志向,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
1989年1月,我登上了回国的航班,并随身带了三种东西,一是书籍和资料;二是一些血清制品、各种标记抗体、单抗和生物制剂;三是带了各种不同型号的加样器和满满一行李袋的加样器用塑料枪头(因当时国内很少有卖的),用液氮罐带回20多种传代细胞。这些都为我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回到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网登录后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有紧迫感,克服了科研用房紧张、实验室条件不足、水电设施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等种种困难,在学校的兽医院初步成功组建了动物病毒研究室,开始开展病毒学研究工作。
树立绿色健康养殖理念
江东洲:“少打针、少用药、环境友好、绿色健康养殖”,这是您从研究实践中总结提出的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养殖新理念。这些理念和技术方案对提高养殖业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动物农业大国,却是出口小国,生猪的疾病防治便是瓶颈。您对于猪系统性疾病的防控有什么建议?
陈焕春: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说对我国养猪业未来走向的看法。
首先是种。要把种业,把品种选育培育放在第一位。看看我们国家畜禽养殖种业的版图,在国际上根本看不到。我们的种业,外来品种要本地化,本地品种要国际化,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优良品种资源,按照我们的需求,第一生产性能要好,第二抗病力要强,第三肉质风味要好,还要物美价廉等,来培养我们自己的新品种。有朝一日,中国的品种,中国的种猪如果卖遍全球,中国就由养猪大国变成养猪强国了,无论是种猪企业还是一般的养猪企业,种的选育培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是疫病。第三个是设施设备。今后养猪的设施设备都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这样,通过手机,猪场的老板就可以把所有信息都掌握了,也就可以指挥生产了。像猪病的远程诊断,搞了好多年,一直用不起来,现在差不多了,一个手机,就能把你的猪场跟我联系起来,你告诉我猪病了,我通过视频远程诊断,指导你赶快采取什么措施,就可以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些现代化的技术,信息技术,使用起来很便宜,也很方便,我们要用上。
第四个是营养。营养占养殖成本的70%,我国是饲料消耗大国,但我们的资源非常短缺,同时资源浪费还很严重。我们现在搞非粮食饲料资源,这是很好的。
第五个是环境,也就是粪污的处理。怎么把它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处理得干干净净。畜禽粪污,你把它放错地方就是负担,放对了那是宝贝。目前,在我国,即使把所有养殖动物的排泄物一点都不浪费全用上,也只占植物、作物对有机肥需求的40%,还有60%的缺口。现在的水果,梨子、苹果、橙子,看上去很好,可吃起来一点味道没有,就是化肥催起来的。养殖业治理环境污染的出路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而且,粪污还田,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方式。
第六是食品加工。食品加工现在是第一大产业了。如果我们的养殖业、龙头企业都搞,把这个产业链做全,不仅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了,而且成本会降下来。今后,不管是哪个产业,必须是质量上去,成本下来,这样效益才能最大。如果不把成本降下来,你的行业和产业都是没有竞争力的。
回到猪系统性疾病的防控的问题。当前猪病或者动物的疾病,包括人的疾病,都非常复杂,有本事的人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没有本事的人则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化了。我国现在的疾病,我们就把它搞复杂化了。按说,搞传染病的应该没饭吃才能把病控制好,可现实是搞传染病的都忙个不停,也就是没做好。
那么,怎么理出一个头绪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看,就六个字。哪六个字呢?繁殖、腹泻、呼吸。
养猪一定要效益上去。可从目前看,依然存在着制约效益提高的三大问题,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生得少,死得多,长得慢。
生得少是什么原因?繁殖障碍问题。死得多是什么原因?
我这里举了腹泻,当前是以腹泻为主,腹泻一来,整窝给你端掉。
长得慢是什么原因?很多是呼吸道系统疾病。必须要解决这三大问题。
先看第一类:繁殖。不外乎是细菌、病毒、寄生虫这三大类生物因子或这三大类传染性因子。病毒性疾病的问题有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病毒性起到主要作用,也引起繁殖障碍,也引起呼吸道问题。繁殖障碍主要是以病毒为主。寄生虫就是猪弓形虫,细菌性子宫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防控伪狂犬病,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思路,必须在把所有的猪病都控制好的情况下,再做某个病的净化才有可能,才有意义。伪狂犬病要选安全性高和有效性好的基因缺失疫苗,第二个是结合灭活疫苗可以提升免疫效果,第三个要净化种猪群,再到商品猪和肥猪群,消灭这个传染源,净化。
再看第二类:腹泻。腹泻的关键是病毒。病毒有三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要把这个病真正消灭还得靠疫苗。但是我们疫苗的审批太复杂了,太严了。对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现在基本上可以用疫苗搞定。腹泻能达到到90%,传染性胃肠炎也能达到90%。此外,还有用微生态制剂控制腹泻的。使用微生态制剂有几个好处,第一,猪场没臭味了。第二,没有蚊虫了。由于消化吸收加强,猪长得很好,就没有腹泻了。所以说,要加强科技创新。
再看第三类:呼吸。这一类疾病包括,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杆菌等,往往一检查80%、90%都是阳性,但是也有的场根本没什么影响。有的,是细菌疾病没控制好,没有的,就是细菌疾病控制得很好,就是这个区别。
最后讲讲生物安全的问题。大家不要把生物安全看得那么神秘,做好生物安全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我们人自身,进猪场的时候,在门口洗个澡,消消毒,进去穿里面的衣服,出来穿外面的衣服,这样可以保证外面的病原不带进去,里面的也不带出来。二是车,做好拉出来或者拉进去的消毒工作。把这两点控制好,生物安全就没有问题了。再加上科学免疫,科学用药。
科技创新的春天真正来了
江东洲: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您认为应当如何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陈焕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五大重点任务,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科技创新的春天真正到来了。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家应有科学家的头脑,科学家要有企业家的头脑,这样才可能迎来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春天。
我是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的专业领域是“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生产”。三十多年前,人们吃不饱饭,更没有肉吃。我当学生时粮食供应每月女生24斤,男生27斤,每个星期加一次餐,才能吃到二两粉蒸肉。今天,人们饭吃饱了、肉吃够了,供给有余,于是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就是要吃得安全放心、优质美味,而且还要价廉物美。这给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任务和新的目标。
三十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耕耘于荆楚大地的养殖业这片沃土,以国家和行业的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学术前沿,坚持科研课题来源于生产实际,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以我国养殖动物新发重大疫病和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为研究对象,从病原学与流行病学、致病与免疫机理、新型疫苗、新型诊断试剂、新型药物开发为重点,以动物疫病与人畜共患病防控为己任。在动物流感、动物结核、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等重大人畜共患病,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病、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新发重大动物疫病等方面开展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成功产业化,用于生产实际,挽回了重大经济损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实践中我总结提出了要“少打针、少用药、环境友好、绿色健康养殖”的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养殖的新理念。这些理念和技术方案对提高养殖业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活动中,我提出了要“创新、创造、创业”的学术思想,创新即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有了新的理论、知识技术,我们要创造出新的物种、新品种、新产品;有了新品种、新产品,我们要创办企业,形成新兴产业或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我一再说,我们培养大学生、研究生,不仅是能就业,更重要的是要能创业,我们要培养既能创新、还能创造、更能创业的人才。
“科技肩负重托,创新成就未来”,当今各行各业都在寻求转型升级。我经过调研和思考,认为有6个方面应该成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切入点:一是新品种培育,二是病虫害草防控,三是科学合理的营养(即肥料与饲料),四是农业设施设备自动化与智能化,五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改善,六是农产品(食品)深加工。这6个方面既是创新的切入点,也是6个重大的产业发展领域;既是覆盖全农业的产业链,也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生长点。我建议今后在农业产业的科学研究中要突出强调“选题市场化、研究产品化、管理企业化、人才国际化”。我们在科技工作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党、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与支持,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协作和奋力拼搏。我们要继续艰苦奋斗、实干苦干、稳扎稳打,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通过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物简介
陈焕春,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网登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网登录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973传染病专家组副组长、863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农业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新兽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长期从事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研究,取得的成果主要有: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爆发流行,系统总结了该病的五大临床症状,提出了我国猪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成功研制了猪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乳胶凝集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试剂盒和鉴别诊断试剂盒等多种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盒,为我国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猪蓝耳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新发传染病和动物结核、猪链球菌病、动物流感、乙型脑炎等人畜共患病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先后研制了30余种动物用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4项,转基因安全证书16个、新兽药注册证书16项,发明专利21项,部分成果转让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为我国动物疫病有效防控、养殖业健康发展、动物生物制品产业技术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奖、中华农业英才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领导的研究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